一个再出色的人,长期在紧张的人际关系和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浸泡,也会变得暗淡无光、心浮气躁、歇斯底里。
——言论,《读者》2024年第7期
有人奋斗多年,勤勤恳恳,是单位有名的“老好人”,却仍然沦为“小透明”,不被青睐。
有人年纪轻、经验少,却频繁接到他人递来的“助力棒”,快速走到众人前面。
一个单位里,混得好的,往往都有这3种特点,看看你有没有。
图片
过滤“外界噪音”,不纠结
相信大家在工作中多少会听到不舒服的话语,有些话听了会瞬间怒气值爆表,恨不得上前跟人争个高低,比画两下。
这时候你要是沉不住气,就容易活在他人的嘴里,失去自己的判断,被别人掌握主导权。
聪明人,会自动过滤无意义的“噪音”,坚定自己的目标,朝着既定的轨道行驶。
朋友刚参加工作时,因为还在实习期,毕业院校也一般,常被其他同事安排做各种杂活,时不时还会被嘲讽两句。
他参考前人经验,完善方案,有人嘲笑他在做无用功,让他把力所能及的事干好就行了。
项目初期,他铆足劲儿想多参与、多锻炼,一天到晚打电话,四处奔波拉赞助,却被同事话里有话地评价道:“年轻人就是有活力,到处瞎折腾。”
朋友业余时间考取技能证书,也被指指点点,说他“使手段,吸引领导注意”。
好在朋友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,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。
周围人实在太过分,他就跑到空无一人的会议室,远眺窗外,让心静下来。
因为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只专注于提升自己,他成功通过实习考核,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。
面对单位各种工作以外的烦人事,克制不住反驳欲,就多问问自己:“这件事对我的成长有好处吗?”
如果没有,那就屏蔽它,左耳进右耳出,或者远离闲言碎语,不接近、不靠近。
别人说什么、怎么说是他的自由,但如何做是你的权利。
主动戴上降噪耳机,掌握前进的节奏,才不会乱了心神,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。
无论前路如何泥泞、弯曲、漫长,都要稳扎稳打走下去,站稳脚跟,插上胜利的小旗。
到那时,流言蜚语早已没了踪迹,只有众人羡慕的眼神。
正如那句话说的:“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耀,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。”
图片
熬过 “苦寒天”,有力量
工作里,总有一些人:
被同事说几句,就眼圈泛红,一滴一滴往下掉眼泪,诉说自己有多不容易、多努力。
被客户误解、投诉,就当场跟人理论起来,甚至拍桌子,指着对方鼻子开骂,最后怒甩离职书,一走了之。
看到任务难度大,报告要反复修改,就开始摆烂、磨洋工,催一下动一下,不催不动。
殊不知,这样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。因为没人愿意跟这样的“脆皮人”搭档,跟他们一起,办事说话都要小心翼翼,唯恐对方发脾气。
综艺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第三季展现的是医学生的职场面貌,其中有一位选手叫谢旭,初期,护士给他打分偏低,成绩暂时落后,于是被安排留守病房,不能参与带教老师的门诊指导。
谢旭没有大吵大闹,嚷嚷分打得有问题,而是平静接受,独自前往病房,挨个询问患者的情况。
途中,如果遇到查房医生巡查,他会仔细观察记录——
对方查房的关注点、跟病患交谈的方式,各病症的临床表现、注意事项等,并附上感悟心得,甚至查阅资料、请教老师,力图寻找面对突发病情时的最优解决方案。
后期考核中,他全程以流利的英文询问外国病人的病情,得到带教老师的称赞。
有白天就会有黑夜,有暖春也会有寒冬,职场中有光鲜亮丽,也有黯然时刻。
妥善安置委屈,消解负面情绪,扛住不为人知的痛苦,专注投入工作,提升自己的见识,拓宽思维的广度、深度。
不知不觉间,你在面对任何事情时,就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,冷静思考,寻找解决方法。
事事有落实、有回应,执行力强,宠辱不惊,成为靠谱的人,自然能赢得大家的信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